近日,联合日报与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了“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征文活动。12月23日,【联合日报】开栏论文刊登了省政协委员、我校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华的论文《危机视角下中国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联合日报】http://lhrb.e23.cn/html/jinrb/20111223/jinrb14175.html 开栏的话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是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改革创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激发文化创作活力、加快发展惠及全民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课题。 立足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我报与光明日报社特联合举办“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征文活动。全国各级政协委员结合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公益文化发展、网络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撰写文章,畅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路、方法和举措,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报将陆续选登部分优秀征文,期待委员们的真知灼见能够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形成一股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合力。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迅速蔓延至实体经济,全球经济随之步入衰退阶段。虽然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但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却不容小觑。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政府开始推出各种经济刺激方案。在总结以往经济危机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时,会发现文化产业是可以以危机为契机获得突破性发展的产业。而且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就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的地位被提高到了更高的层次,其重要性也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在全球金融危机视角下,以危机为契机探索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为我国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文化繁荣的重要机遇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132万人,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文化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41%,拉动GDP增长0.3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0%。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已具备一定规模。但同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美国从1998年起,其文化产业的产值就占本国GDP总量的18%-25%,2001年达到1万亿美元,相当于我国1999年的GDP总量。文化产业在日本是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产值占GDP的18%左右。韩国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也在6%以上。目前,世界文化市场可谓四分天下:美国占有市场总额的43%,欧洲34%,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其他国家占有剩余的份额。而在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市场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文化资源丰富的中国,文化产业却发展滞后。 在经济不景气,社会公众信心缺乏的大环境下,有必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缓和矛盾。从我国自身条件来说,完全有能力使我国的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文化产业属于高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吸收大量的高校毕业生,缓解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由于金融危机波及到实体经济,2009年,国内企业开始了裁员浪潮,大批的中小企业员工失业。大规模的失业将导致人们的生活失去保障,可能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因此,经济要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失业问题。从“韩流”的经验可看出,文化产业发展将带动餐饮、服装、家电等行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恢复的同时,也会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失业人员和剩余劳动力都可能因此而就业。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每一次危机都会给经济结构转型带来压力和动力。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一个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资源循环利用率和产出率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国在改革开放初的长时期发展中,采取了粗放式的发展,资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一开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观点,片面的追求了眼前利益,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都会消耗大量资源,而第三产业,尤其是其中的精华——文化产业,具有低投入高回报、消耗物质能源少、取得的效益大等优点,是可持续性非常强的行业,代表了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都远远大于第一、二产业。 社会文化消费需求上涨。无论是大萧条后崛起的好莱坞,还是亚洲金融危机后盛行的韩流,都印证了“口红效应”。所谓“口红效应”是指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直线上升。当经济危机来临时,一方面人们仍然会有潜在的消费欲望,即使买不起住房、汽车,还是能腾出一些钱,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另一方面,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作用。在经济危机的寒冬中,电影以及其他文化娱乐产业既可以成为价格较低廉的消费品的提供者,也可以带给寒冬中的人们一些温暖和欢乐。我国的经济发展必然要寻求新的市场空间。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一种精神文化含量更高的生活和消费,社会经济开始向精神文化消费转型。文化消费需求的上涨为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潜力。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丰富,文化资本极其雄厚。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凭借其独特性和惟一性,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就可占有比较优势。中国古老又神秘的民族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戏剧文化和音乐文化等,都对世界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据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可见,我国文化市场的供给还无法满足国内需求,而大量的民族文化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文化的力量可以增加信心,鼓舞士气,经济“寒冬”中尤其需要文化“取暖”。文化力量可以转化成物质财富,精神的富有才能创造经济的富有;精神需要是内需重要部分,拉动内需尤其需要拉动精神内需,文化产业也应成为拉动内需的强大动力。2008年我国电影国内票房总收入(不包含农村地区)达到42.15亿元,比2007年增长26.69%。春节期间文化市场消费异常火爆,《梅兰芳》、《非诚勿扰》、《赤壁(下)》等影片陆续上映,各地影院门庭若市。这些成功告诉我们:在经济衰退期,人们会发现快乐本身比发现意义更为重要,人们更需要一种简单的、无需感恩的、纯粹的快乐。 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得出,危机时期的政府在促进文化产业崛起和跨越式发展中必须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好莱坞崛起和“韩流”的盛行都说明了这一点。同样,在我国,文化产业科学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 制定发展战略,加强文化产业法制建设。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影响当代世界经济、文化秩序和国际文化关系格局的重要力量,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战略高度,对文化产业做出总体发展谋划的基础上,以国家法律和产业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进行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自然离不了经济法规的保护。尽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却很不健全,像韩国《文化产业基本振兴法》这样的总体性法律还未出现。美国不仅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还加大了执法力度。法制建设可以保证市场主体在市场上公平竞争,保证国家意志公平合理的实施于平等的市场主体上,以避免有关部门不正常的“寻租”行为。我国必须加快法制化步伐,尽早制定专门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资产主要是经济价值高的创意,但往往缺乏启动资金、信息、测试平台及设备仪器。韩国以国家性非盈利组织向文化产业提供廉价的场地、公共信息平台,以及优惠的贷款和免税政策,促进中小文化企业的成长。在美国,对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实行“开放性”市场战略。一方面,依托市场优胜劣汰,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等价格机制,将外来资金引入文化产业部门。对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主要依靠美国政府的资助得到发展。中国可以借鉴这方面的经验,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在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给予相关企业税收优惠和贷款优惠,支持文化企业度过难关,完成升级。另外,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标准也要做出相应调整,以吸引外国投资。如此,我国文化产业才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力推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韩流”风靡亚洲国家,甚至在美国也引起了反响,好莱坞的影片在全球直至现在仍处于领先地位,这都与各国不失时机引导支持文化产品出口密切相关。我国民族文化产业也要大胆地“走出去”,放宽文化产品出口审批权。对文化产品出口实施出口退税等鼓励政策,加大中国文化产品输出力度,促进中文语言的国际传播。我国可以借鉴韩国建立“文化产业振兴院”的经验,在国内建立负责文化产品出口的专门机构,全面管理中国文化产业的对外传播。在金融危机扩散的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企业可以考虑到国外收购兼并价格较低,价值较高的文化企业。 培养和吸收人才,重视创意内容生产。我国不缺乏文化资源,缺的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创新。文化产业发展要有文化创意的支持,并将创意转化为经济收益。不管是创意的产生还是转化都需要有高素质的人去完成,因此,文化产业中人才是最重要的主体。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已久,但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和想象,成功制作了动画片《花木兰》,票房过亿。中国的《三国演义》被韩国进行游戏改编后,在中国又赚的盆满钵满。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悲哀,但更说明了我国急需培养和吸引大批的文化产业优秀人才。比如,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在国内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专项培训。我国也应创造宽松的文化氛围,从国外引入人才,让世界各地文化产业人才到中国发展。 只要审时度势,及时做出前瞻性的研究和规划,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抓住文化产业发展黄金时期,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瞩目成就。我国文化产业也会逆市而上,有所作为,化危机为机遇,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带来一股活水。 作者简介: 陈华,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艳,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金融管理办公室干部,金融学硕士。 |